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水溝組[1]
- 時代:O2
- 同物異名:高坡群
- 命名:雲南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
為黃色、黃綠色粉砂岩夾少量石英砂岩、頁岩、泥灰岩。含三葉蟲、筆石、腕足類、海林檎、整合於老寨組之上;未見頂。命名雲南第二區域地質測量大隊,1974年命名。特徵出露厚102-190米。1...
冷水溝組 冷水溝組(Lengshuigou Fm)的時代屬中新世中期。分布於陝西驪山西麓和南麓。命名地點在陝西驪山西麓臨潼的冷水溝。為陸相紫紅色泥岩及砂岩互層,夾紅色粘土條帶及鈣質小結核,富含哺乳類化石Platybelodon sp.、Listriodon sp.等和原始板齒犀類等。厚約60米。與下伏紅河組之間有一剝蝕面,呈假整合接觸。
冷水溝組[2]是1966年由賈蘭坡、張玉萍等命名。命名 賈蘭坡、張玉萍等,1966年。特徵 為棕紅色砂質岩與灰黃、灰綠色砂岩互層,底部由礫岩組成。含哺乳動物化石,已發現約12屬15種,主要類型有∶ Alloptox minor,Platybelodon grangeri,Gomphotherium shensiensis,Hispanotherium lingtungensis,Listriodon lishan...
弄三盤砂岩(組)弄三盤砂岩是蔣家觀於1963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蔣家觀,1963年命名於雲南的弄三盤,與老寨溝組-冷水溝組同物異名 分布範圍 西南,雲南省
首先通過對驪山南緣和灞河兩岸露頭剖面詳細地層描述確定了紅河組、白鹿塬組、冷水溝組、寇家村組和灞河組各套地層的沉積相和沉積環境,明確了各套地層頂底界線,梳理清楚了上下接觸關係。初步確定了各組地層在這一地區的地表出露範圍和厚度變化,對當前秦嶺新生代構造隆升研究進展和問題進行梳理。進而利用碎屑鋯石U-Pb...
西洋坡組 西洋坡組是1966年雲南地質廳二隊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雲南地質廳二隊,1966年命名,無層型資料,已解體為冷水溝組及木同組,已停用。分布範圍 西南,雲南省。
高陵群(組)高陵群(組)是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於1977年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命名 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1977年命名(據井下資料建立的地層單位),相當於寇家村組和冷水溝組,已停用。分布範圍 西北,陝西省。
白鹿原組以灰白色塊狀砂岩為主,夾(或互層)紫紅色泥岩,底部發育砂礫岩或含礫粗砂岩。命名 劉東生等,1960年命名。特徵 含植物:Palibinia korswinii,P. pinnatifida,P. latifolia 和孢粉;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Lantianius xiehuensis,Sianodon bahoensis,Simplaletes xianensis 等。與上覆冷水溝組不整合;與...
Taihungshania cf. omeishanensis,Psilocephalina sp.;腕足類:Tritoechia sp.,Mimella sp.;筆石:Didymograptus eobifidus,D. protobifidus,D. bifidus及海林檎、雙殼類等。上與冷水溝組、下與閃片山組均為整合接觸。一些地區,其頂部與坡腳組或坡松沖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厚189-826米。
以灰白色塊狀砂岩為主,夾(或互層)紫紅色泥岩,底部發育砂礫岩或含礫粗砂岩。含植物:Palibinia korswinii,P. pinnatifida,P. latifolia 和孢粉;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Lantianius xiehuensis,Sianodon bahoensis,Simplaletes xianensis 等。與上覆冷水溝組不整合;與下伏紅河組平行不整合。厚34-785米。分布 ...
劉東生等,1960年,西安—藍田間新生界地層剖面。地質科學,(4)。特徵 層型:選層型 西安市毛西鄉寇家村大廟溝剖面,張玉萍、黃萬波等,1978年測。特徵:以棕紅、桔黃色泥岩、砂質泥岩為主,夾灰白色、棕黃色砂岩,底部發育礫岩或砂礫岩。上與灞河組、下與冷水溝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觸。分布:陝西渭南—...